top of page

澳洲生活及旅遊禁忌:你不可不知的文化地雷

  • 作家相片: Alison Wong
    Alison Wong
  • 7天前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無論你是計劃到澳洲留學、打工度假,還是純粹旅遊放鬆,了解當地的文化禁忌和禮儀是非常重要的。澳洲人重視尊重與公平,稍不注意就可能無意間冒犯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本文將從生活、旅遊、社交、飲食和敏感話題五大範疇,為你詳盡整理必知的澳洲禁忌!


一、尊重原住民文化與傳統

澳洲原住民(Aboriginal Australians)擁有超過五萬年的歷史與文化,他們的傳統和信仰在現代社會中仍然被高度重視。作為訪客或新移民,必須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原住民文化,避免任何可能被視為不敬的行為。


1. 避免攀登烏魯魯(Uluru)

烏魯魯(又稱艾爾斯岩)是澳洲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奇觀之一,同時也是原住民阿南古族(Anangu)的神聖之地。對原住民來說,烏魯魯不僅是一塊岩石,更是祖先精神的象徵,具有極深的宗教意義。過去,攀登烏魯魯曾是許多遊客的「必做清單」,但這一行為長期以來被原住民視為對其文化的褻瀆。

經過多年的抗議與協商,澳洲政府終於在2019年10月正式禁止攀登烏魯魯。如今,任何試圖攀登的行為不僅違法,更會被視為對原住民文化的嚴重不尊重。即使只是在岩石周圍遊覽,也應避免觸摸或刻畫,以保護這片神聖的土地。



2. 參與「Welcome to Country」儀式

在澳洲,許多正式活動或慶典開始前,可能會舉行「Welcome to Country」或「Acknowledgement of Country」儀式。這是由當地原住民長老或代表進行的傳統歡迎儀式,旨在承認原住民對土地的傳統所有權,並對來訪者表示祝福。

如果遇到這樣的儀式,應保持安靜並專注聆聽,避免交談、拍照或隨意走動。這不僅是禮貌,更是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在某些場合,儀式可能會包含傳統舞蹈、音樂或煙燻儀式(Smoking Ceremony),參與者應以莊重的態度對待。


3. 避免貶低原住民文化或開玩笑

澳洲社會對種族議題極為敏感,尤其是涉及原住民的話題。任何形式的歧視、嘲諷或輕視原住民文化、語言、習俗的行為,都可能引起強烈反感,甚至觸犯法律。

即使你認為只是無心的玩笑,例如模仿原住民口音、質疑他們的傳統習俗,或開有關「原住民特權」的玩笑,都可能被視為種族歧視。在討論原住民議題時,應保持開放與尊重的態度,避免帶有偏見的言論。



二、社交與日常禮儀

澳洲社會極度重視個人自由與相互尊重,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往往能反映一個人的教養與態度。無論是在職場、學校,還是與朋友相處,遵守基本的社交禮儀能幫助你更快融入當地文化。


1. 準時

澳洲人非常重視時間觀念,無論是商務會議、朋友聚會,甚至是家庭聚餐,準時出席是最基本的禮貌。如果遲到超過10分鐘,通常會被視為不尊重對方的時間,尤其是正式場合。

若因特殊情況無法準時,務必提前通知對方,並簡短說明原因。例如:「Sorry, I’m running 10 minutes late due to traffic.」澳洲人通常能理解突發狀況,但無故遲到或「放鴿子」會嚴重影響你的信譽。


2. 排隊文化

在澳洲,排隊是根深蒂固的社會規範,無論是在超市結帳、搭乘公共交通,還是購買咖啡,所有人都會自覺排隊。插隊被視為極其無禮的行為,甚至可能引來旁人的指責。

即使隊伍看起來很長,或你只是「趕時間」,也絕對不要試圖插隊。澳洲人非常注重公平,任何破壞秩序的行為都會被視為自私且缺乏教養。


3. 避免炫耀與自誇

澳洲文化崇尚「Tall Poppy Syndrome」(高大的罌粟花症候群),意指不喜歡過於張揚或自誇的人。無論你多麼成功、富有或有才華,過度吹噓自己可能會讓澳洲人覺得你傲慢、不真誠。

例如,在社交場合不斷談論自己的高薪、名牌物品,或強調自己的成就,可能會讓對方感到不自在。相反,澳洲人更欣賞謙虛、低調的態度,甚至會以自嘲的方式淡化自己的優點。


4. 尊重個人空間

澳洲人非常重視個人空間,通常與人交談時會保持約一臂的距離(約50-100公分)。過於靠近或隨意觸碰對方(如拍肩膀、擁抱)可能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在初次見面時。

除非是熟識的朋友或家人,否則應避免肢體接觸。此外,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打斷別人交談,或盯著陌生人看,也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



三、旅遊與公共場所的禁忌

澳洲以其壯麗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野生動物聞名全球,但同時也對公共場所的行為規範有著嚴格要求。若不熟悉當地規定,可能會在無意間觸法或引起他人不滿。


1. 保護野生動物

澳洲是許多珍稀動物的家園,如袋鼠、無尾熊、鴯鶓(Emu)和袋熊(Wombat)等。這些動物雖然可愛,但遊客必須謹記:

  • 禁止餵食:人類食物可能對野生動物造成嚴重傷害,例如麵包會導致鳥類生病,巧克力對無尾熊有毒。

  • 保持距離:即使動物看起來溫馴,也不應觸摸或追逐,這不僅可能激怒動物(如袋鼠可能踢人),還可能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

  • 駕駛注意:在郊區公路常會遇到橫越馬路的動物,應減速讓行,撞傷野生動物可能面臨高額罰款。

若想近距離接觸動物,建議前往合法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或動物園,那裡有專業人員指導安全互動方式。


2. 禁止亂丟垃圾與公共吸煙

澳洲人對環境保護極為重視,相關法規也相當嚴格:

  • 垃圾分類:公共場所通常設有回收垃圾桶(黃蓋)和一般垃圾箱(紅蓋),需按標示分類丟棄。隨地亂扔垃圾(包括煙蒂)可能被罰款高達500澳元

  • 吸煙限制:幾乎所有室內場所、海灘、公園兒童遊樂區,甚至部分戶外用餐區都禁煙。電子煙同樣受管制,違者最高可罰2,000澳元

小貼士:在雪梨歌劇院等著名景點周邊吸煙,罰款金額可能更高,務必先確認「No Smoking」標誌。


3. 遵守交通規則與禮儀

澳洲的交通文化以「禮讓」和「守規」為核心:

  • 行人優先:在沒有紅綠燈的路口,車輛必須禮讓行人。過馬路時可留意地面「Look Right」提示,因澳洲車輛靠左行駛,與部分國家相反。

  • 駕駛禮節:若在單線道遇到對向車禮讓(如在狹窄山路),通過時可舉手致謝。超車後閃兩下雙黃燈也是澳洲司機表達感謝的方式。

  • 自行車規範:騎自行車必須戴頭盔,夜間需開車燈,否則可能被罰。部分城市設有專用單車道,不可佔用行人道騎行。



四、餐飲與家庭訪問禮儀

澳洲的餐飲文化和家庭社交既有西方傳統的正式感,也融合了隨性的澳式風格,掌握這些細節能讓你更自在融入。


1. 用餐禮儀

  • 正式場合:在餐廳或宴會中,通常遵循英式禮儀——左手持叉、右手持刀,用餐時避免肘部撐桌。

  • 分享文化:澳洲人喜歡「Share Food」,若與朋友聚餐點拼盤(如海鮮盤),應等所有人到齊再開動,並避免獨佔某樣食物。

  • 結帳習慣:除非事先說明由某人請客,否則默認「AA制」(各付各的)。可主動提出「Shall we split the bill?」

特別注意:在酒吧點酒需出示證件(如護照或國際駕照),澳洲法律嚴禁向未滿18歲者售酒。


2. 訪問他人住所

  • 準時但不早到:遲到超過15分鐘需提前通知,但提前到達可能打亂主人準備,建議準點或稍晚5分鐘。

  • 脫鞋習慣:許多澳洲家庭進門需脫鞋,可觀察玄關是否有鞋架或直接詢問「Should I take off my shoes?」

  • 帶禮物禁忌:避免送昂貴禮物(可能讓對方有壓力),一瓶15-30澳元的葡萄酒或手工巧克力最安全。


3. 特殊飲食需求

澳洲人對飲食限制非常包容,若主人詢問「Any dietary requirements?」,可坦然告知素食、過敏或宗教飲食需求(如清真、猶太潔食)。相反,若你宴請澳洲朋友,最好也主動詢問對方是否有忌口。



五、避免敏感話題

澳洲社會崇尚多元與包容,但某些話題仍可能引發激烈爭論或尷尬冷場。


1. 政治與宗教

  • 政治地雷:澳洲與英國、美國的關係、氣候變遷政策、難民議題等均屬敏感。例如,批評前總理或某黨派政策時,可能無意間冒犯支持者。

  • 宗教差異:儘管澳洲人普遍不信教,但若討論「天主教 vs. 聖公會」或伊斯蘭教議題,仍須謹慎。

安全話題替代方案:改聊體育(如板球、澳式足球)、旅行經歷或澳洲美食(如Vegemite的愛恨情仇)。


2. 財務與隱私

  • 絕對禁忌:直接詢問「你賺多少錢?」「這房子多少錢買的?」會被視為粗魯至極。

  • 委婉表達:若想了解對方職業背景,可問「What industry are you in?」而非「What’s your salary?」


3. 原住民與殖民歷史

澳洲社會仍在反思殖民歷史對原住民的傷害,非原住民者應避免:

  • 質疑「原住民福利政策是否公平」

  • 開有關「原住民與酒精」的刻板印象玩笑

  • 用「Aborigine」稱呼(現多使用「Aboriginal people」或「First Nations people」)



六、職場文化與商業禮儀

 澳洲的職場文化強調平等與開放,這與許多亞洲國家的階級制度或講究上下尊卑的工作環境形成強烈對比。對初來乍到的移民或國際工作者來說,理解這些潛在的文化規則不僅有助於避免尷尬或誤會,更能促進團隊合作與職場融入。



1. 稱呼與溝通方式

 在澳洲的辦公室裡,即便是對上司、資深同事或客戶,通常也直接稱呼其名字(First Name Basis),這是展現平等與親切的表現。過於正式地使用「Sir」、「Madam」或職稱,有時反而會讓人感到拘謹甚至疏遠,令人誤以為你不易親近或不熟悉當地文化。

在電子郵件的往來中,開頭常以「Hi [名字]」或「Hello [名字]」起首,語氣友好自然,較少使用過度正式如「Dear Sir/Madam」的表達。結尾則可使用「Cheers」、「Kind regards」、「Best wishes」等,語氣輕鬆且具有禮貌。內容上應避免冗長官僚式用語,簡明扼要地傳達重點才是溝通效率的關鍵。


2. 會議與時間管理

 澳洲的會議文化推崇開放式討論,無論資歷深淺,每位成員都被鼓勵發表見解。然而,提出不同意見時須注意語氣,使用如「I think...」、「Perhaps we could...」等委婉的句式,有助於表達立場的同時維持和諧氛圍。切勿在對方發言時打斷,這被視為極不禮貌的行為。

此外,許多澳洲企業實行彈性工時制度(Flexible Working Hours),員工可以依據生活需要調整上下班時間,但仍需在「核心工作時段」(例如上午10點至下午3點)保持在崗,以便與同事同步工作、開會與即時協作。


3. 辦公室社交

 澳洲職場講求工作與生活平衡,辦公室社交活動是團隊建立默契的重要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周五下午茶」(Friday Drinks),通常於週五下班後在附近酒吧舉行,讓同事放鬆交流。若經常缺席此類活動,可能被認為不合群或抗拒融入,但並非強迫飲酒,選擇點無酒精飲品同樣能參與其中,展現親和力。

至於幽默感方面,澳洲人非常喜歡開玩笑,尤其是自嘲型幽默,能讓人感到輕鬆自在。不過須特別注意禁忌主題,如種族、性別、宗教等,避免因玩笑不當引發不必要的衝突或投訴。



七、節慶與特殊場合禁忌

 參與澳洲的節慶與紀念活動不僅能加深對當地文化的理解,也有助於在社交場合中與人建立連結。然而,有些節日背後蘊含複雜的歷史意涵,若未加留意,容易引起文化敏感或無意冒犯。


1. 國慶日(Australia Day)爭議

 每年1月26日是澳洲國慶日,表面上是全國性的歡慶活動,但對澳洲原住民社群而言,這一天卻象徵著殖民入侵與文化破壞,被稱為「入侵日」(Invasion Day)。因此,當日參與活動時,應避免高調地揮舞澳洲國旗或發表過度慶祝殖民歷史的言論,這可能被視為對原住民社群的不尊重。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展現敏感度,是融入當地社會的重要一環。


2. ANZAC Day(澳紐軍團日)

 ANZAC Day 是澳洲與紐西蘭為紀念一戰時加里波利戰役中犧牲的軍人而設的國定假日,日期為每年4月25日。這一天的黎明儀式(Dawn Service)是最重要的活動,參與者須著正式服裝、保持肅穆,象徵對陣亡將士的哀悼與尊重。儀式結束後,下午可見傳統的「Two-up」賭局活動與飲酒聚會,但這些應與莊重的早晨活動明確區隔,避免混淆場合氛圍。

當日也常見人們胸前別著紅色罌粟花,代表對戰爭犧牲者的紀念。配戴時應將花別於左胸,靠近心臟,象徵敬意。活動結束後,應妥善保存或處理罌粟花,不可隨意丟棄,否則易被視為不尊重紀念物。


3. 聖誕節夏季慶祝

 與北半球不同,澳洲的聖誕節適逢盛夏季節,因此慶祝方式也別具一格。許多家庭會選擇在海灘進行燒烤聚會(BBQ),餐桌上不一定有傳統的火雞或烤肉,反而更常見清爽的海鮮料理。送禮方面,應避免贈送冬季主題的物品如毛衣、圍巾等,這在高溫之下略顯不合時宜,實用性高的禮品卡反而更受歡迎。

公司年終派對亦是聖誕期間的重要活動,雖為慶祝與放鬆的場合,仍應謹慎飲酒,避免失態。曾有案例顯示,員工因醉酒行為不當甚至遭解僱,因此參與時應拿捏分寸,展現專業素養。




結語

了解並尊重澳洲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禁忌,不僅能讓你的旅程更加順利愉快,也能展現你的教養與國際素養。澳洲人重視公平、尊重和環境保護,只要你保持開放的心態,遵循基本禮儀,相信一定能在這片自由奔放的土地上收穫美好的回憶!



Alison’s Story


生於香港,移居澳洲,一生與房產結緣。 隨著飛機緩緩降落墨爾本機場的跑道上,我的人生和事業也隨即換上了另一條跑道,由一名香港地產代理搖身變成澳洲地產銷售顧問,並成功考獲澳洲律師資格,放下了港人對投資買樓的思維,換上了澳洲人的房產投資視角。


在律師樓工作的日子,身邊都是擁有高學歷的專業人士,即使工資水平甚高,是社會上精英,然而他們的生活卻是終日營營役役,手停口停,難以買樓致富。


我不想他朝一日失去工作能令家庭承受巨大壓力,我花盡時間及努力鑽研財務及房產投資知識,希望盡早實現財務自由,同時讓艱苦工作多年的父母過好日子。

透過這個頻道,我會跟大家分享投資澳洲房產的知識及經驗,一起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Alison老師成立 investwithalison.com 這個網站的初衷是希望透過這個平台提供中立的澳洲房產資訊,協助投資者建立最合適的投資策略。












bottom of page